深度工作

10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688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深度工作》这本书讲述了为什么知识工作类群体需要“深度工作”,并给出了 4 条准则来帮助践行深度工作,作者还提了一些不错的建议用于日常工作中,如如何更好的处理邮件、每天 5 点半前结束工作。从概念上来说,“深度工作”即在一块时间内专注处理一块内容,期间屏蔽外界的干扰,从而创造高质量的工作产出。

推荐指数

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深度工作

虽然作者给了不少实用的建议,但并非所有建议都能完全被现在的职场人士采用。以笔者所在互联网行业为例,如今整个行业流行着 “995”(或 996, 11115 等) 文化,不少职场人士无法避免低效加班,“5 点半之前结束工作”这样的策略没法使用;对于一些岗位如运维岗、项目支持岗的职场人而言,“完工仪式”也不具有多大参考性。但即使这样,这本书仍有不少建议值得我们学习并在工作中应用起来。

本书适用于知识工作类群体,如作家、程序员等,对于诸如公司高管、销售人员等群体可能帮助不大。

语录
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收获#

  1. 主动管理时间
    • 将每天的时间分成 24 个方格,每格表示一天中的一小时,或更精细的分成 48 个方格,每格表示半小时。将每天需要完成的几件事填到这些表格中,然后在这些时间块尽量完成这样事情。
    • 每天深度工作的时候不要超过 4 小时。
    • 某些日子里会出现频繁修改计划的情况,此时可为这些事情多预留时间。
      这个做法的好处是将被动管理时间变为主动管理时间,每天都按计划进行,很适合用在推动一些中大型项目。
  2. 固化习惯
    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天上午 8 点开始运动、每天 9 点看几页专业相关的书、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这种方式笔者也一直在实践中,见为何近期能坚持创作了。对于阅读运动写作等,如果没有形成习惯,确实每次开始行动时会消耗大量意志力且无法坚持。
  3. 固定日程生产力
    将日程固定下来,如每天 7 点开始不再处理工作上的事、每周工作上限为 50 个小时、每天最多参考 3 个会议等。固定日程像为每天设置了 Deadline,使我们更有紧迫感,不会总认为时间还多而将重要的事情稍后处理。由于时间有限,固定日程将促使我们更谨慎的思考个人的时间安排,并对一些不重要且浮浅的要求说“不”。
  4. 劳逸结合
    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每天高效工作的时间只有那么两三个小时,除此之外的时间可用来处理简单的事情和休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激烈的竞争中度过,不少人一旦休息就会觉得没安全感,总认为还能做些事,但实际上这些时间里做的大多数事情,对自身提升并不会很大,反倒一直精神紧绷,降低了深度工作的质量,甚至无法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记住:工作时努力工作,完成时放松下来。在《纳瓦尔宝典》中提过,我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来思考。

简介#

概念#

  • 深度工作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高亮与想法#

  • 超级明星效应
    连续听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换言之,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
  • 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如果你想成为领域中的翘楚,掌握相关技能是必需的,但并不够。之后你必须将潜能转化成人们珍视的实在成果。
  • 注意力残留(Attention Residue)效应
    当你从任务 A 转移到任务 B 时,你的所有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仍有部分残留在原任务(任务 A)上。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你对任务 A 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此时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你在转换工作之前已经完成 了任务 A,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
    每隔 10 分钟左右瞥一眼收件箱或许看似没有损害,很多人还试图证明这种行为优于时刻保持收件箱开启状态的旧习惯(已经很少有人坚持的一种坏习惯)。这种做法并不是一种进步,更糟糕的是,看到一些当前无法解决的信息(几乎总是这样),你就被迫回到最初的任务上,但是又有第二项任务留在脑后没有完成。这种未完成任务之间的转换带来的注意力残留对你的表现十分有害。
  •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
    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对于很多人而言,例行会议是一种简单的(但同时也是笨拙的)人员管理形式。他们不愿自己去管理时间和工作任务,而是让每周迫近的例会迫使他们在给定项目上采取一些行动,或者提供一种取得进展的可视幻象。
    再想象一下将电子邮件转发给一位或多位同事的惯常行为,转发时还附上开放式的询问标签,比如:“想法?”此类电子邮件只需耗费发送者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却需要收件人耗费数分钟甚至几小时,来整理出一个连贯的应答。只要发送者稍微用心一点雕琢发送的信息,就能大幅减少各方在这封邮件上耗费的总体时间。那么为什么此类很容易避免且非常耗时的电子邮件如此普遍?从发送者的角度来讲,因为更简单。这是耗费最少精力清理他们收件箱的方式——至少是暂时清理了。
  •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
    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我认为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可视的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价值。客观上来说,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 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
  • 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如果你能够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准则一:深入工作#

  • 四种哲学
    1.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
      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2.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
      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按周划分的话,你可以每周 4 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同样的,如果按年划分,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
    3.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这里有两种方式可做为参考:
    • 链条法:每天完成任务后就在日历是划上一个大红 X,几天后就能连成一条链子。这种方法结合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和一种提醒做这项工作的简单方法(日历上的大红 X)
    • 设定深度工作的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恰如视觉工具提醒工作进展可以降低进入深度状态的门槛
      1.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
        如同记者一样随时可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这种方式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信息,因此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
  • 有一种很普遍的认识,认为艺术家的工作靠的是灵感——不知从何而来的创意魔法让你灵机一动,灵光一闪,才思泉涌……但是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使大家明白,等待灵感来袭是非常非常糟糕的计划。事实上,我能给出的最好的建议或许就是,任何做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应忽略灵感。要想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需要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

  • 4DX 框架的原则

    1. 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正如《高效能人士的执行 4 原则》的作者所说的:“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这句话阐述的意思是,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这样简化选择,有助于组织和集中足够的精力来达成实在的成果。
    2. 抓住引领性指标
    • 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面包房的客户满意度,那么相应的滞后性指标就是客户的满意度分数。滞后性指标的问题在于它们出现得太晚,来不及改变你的行为:“当你拿到滞后性指标的时候,致力于实现这些指标的表现都已经成为过去。
    • 引领性指标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在面包房的例子里,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就是一个不错的引领性指标。这个数字可以通过分发更多的免费试吃样品而直接增加。随着这个数字的增加,你的滞后性指标最终也很可能得到提升。换言之,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1.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当驱使你的团队专注于所在组织的极度重要目标时,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记录、跟踪他们的引领性指标非常重要。这个计分板可以制造一种竞争氛围,驱使他们专注于这些指标,即使其他诉求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时候也不例外。此外计分板还可以强化动机。一旦团队注意到他们在引领性指标上的成功,他们就会很投入地保持这种状态。
      2. 定期问责
        保持节律性地与同享极度重要目标的团队会面。在每周回顾的过程中你可以指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参见准则 4)。在实验 4DX 的过程中,我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了表现糟糕的一周,而且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够确保未来几天得到好分数的方法。此举使我不断调整日程计划,以满足引领性指标的要求,大幅增加深度工作时间。
  • 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未完成的任务会主导我们注意力。这种效应告诉我们,不管你在做什么,下午 5 点钟就直接停止工作,然后宣称“明天到来之前,我不再工作”,那么你恐怕很难使头脑不想工作上的问题,因为头脑中还想着很多没有完成的职责——如蔡加尼克的实验中一样,它们整个晚上都会牵扯你的注意力(而且通常都能赢得你的注意力)。
    在工作中断之后制定一个计划,说明后来将如何完成未完成的任务,可以有效降低蔡加尼克效应的影响

准则二:拥抱无聊#

  • 不要不断分心,而是不断专注
    与其偶尔从分心中拿出部分时间来专注,不如从专注中规划出偶尔的分心。以使用网络为例,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我建议你在自己工作的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上,记录你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通过分割网络使用(这也就相当于分割了分心),减少了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这样就增强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 高强度工作
    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如果可以的话,公开自己的这个截止期限——例如,告诉等待工程结束的人工程何时结束。如果不可以(或者是公开截止期限会使自己的工作陷入危险境地),那么就在手机上设一个倒计时,并确保在工作的时候无法忽略倒计时的存在。
  • 有成果的冥想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 训练记忆力
    训练记忆力能提升个人专注能力,而专注能力可以很好的应用到任何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上。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 社交媒体并不完全是邪恶的,有些甚至对你的成功和幸福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意识到应该对那些能够经常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更不要说个人信息)的网站设立一个严格的限制标准,大部分人应该更少地使用此类工具。
  • 在使用网络的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即 80/20 原则,把花在低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如在 Facebook 上找朋友)转投到高影响力的活动上(比如和好朋友共进午餐)。
  • 完全不合逻辑、不健康的时间态度: 尽管不是太喜欢自己这一天的生活(认为需要“熬过的”),10 点到 18 点这段时间是“这一天”,这之前的 10 个小时和之后的 6 个小时只是前奏和尾声。
    正确的时间态度:应该把 16 个小时看成是“一天中的一天”,在这 16 个小时中,我们是自由的,应当如一个贵族一样使用自己的时间。我们应该也能够主动利用自己工作外的时间和精力。
  • 在你的娱乐时间做更多的思考。换言之,这个策略就是指在个人娱乐的时候,不要被任一随意的事物吸引,相反应该主动思考我如何度过“一天中的一天”。我们之前提到的这些致瘾性网站在真空中才能活跃:如果你没有在某一个特定时段给自己安排任务,这些网站总是一种有诱惑力的选择。如果你在自由时间有高质量的事情去做,这些网站对你的注意力的控制就会减弱。

准则四:摒弃浮浅#

  • 虽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浮浅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
    • 一方面是一定量的浮浅工作在大多数知识工作中是必要的。你应该可以避免每 10 分钟检查一次自己的电子邮件,但是不可能永远不回复重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应该明白该准则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 另一方面是深度工作有时间上限:新手一天一小时是一个合理的上限。对于熟悉此类活动的人来说,上限可以达到 4 个小时,但是很少能持续更久。这意味着一旦你在一天中达到了深度工作的上限后,继续试图增加深度工作效果就会下降。因此,浮浅工作并不可怕,只有其比例增加太多影响到你当天的深度工作上限时才需要注意。
  •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为本策略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翻开新的一页。在页面的左侧,每隔一行写下这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时间。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工作日的每一天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这些空格中。你可以把这些活动按批次放在一个更通用的任务方格里。针对这种情况,你可以从任务方格引出一条线,引到页面的右手边,在右手边你可以有充足的空间列出需要完成的每一个小任务。
    有些日子里,你可能一天要修改十多次计划。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不要气馁。你的目标并不是竭尽全力维持既定的计划,而是在时间的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即使是在一天中,我们的决定也会一变再变。如果你觉得计划改变的频率高得难以接受,这里有一些可以增加稳定性的诀窍。

    • 首先你应该承认,你对大多数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预备不足的。刚开始尝试这个习惯时,很可能会一厢情愿地制定计划——完美一天的样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应该尝试准确地(甚至有些保守地)预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 第二个诀窍就是使用备用方格。如果你不确定一个既定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先初步预估需要的时间,然后在下面再多安排一个方格,这个方格可以有多重作用。如果这个既定任务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那么就占用下边这个备用方格。但是如果你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那么就把备用的方格安排做其他的活动(比如说一些非紧急事务)。
    • 第三个诀窍就是灵活使用这些任务方格。方格安排多一些,上午的方格安排的时间要比预计的多一些。在知识工作者典型的一天中,很多事情会发生:预留出时间方格来处理意外事件,会让一切更顺利。
  • 提前决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工作
    目前笔者使用 Obsidian 来记录每天要做的事,见微行动

  • 定量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以新手(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活动的时间来判断是否需要深度工作。需要大量专业技能的极有可能是深度工作,因此可以提供双重的好处: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价值回报;可以锻炼你的能力,提升自我。另一方面,那些大学生能够很快上手的工作不会提高你的专业技能,因此可以理解为浮浅工作。

  • 固定日程生产力
    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在 5 点半之前结束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我尽谨慎地使用个人生产效率词汇表中那个危险的词:“是”。说服我同意做浮浅工作是很难的。如果你让我去参加一些大学里无关紧要的公务,我会用招聘我入职的那位系主任的话来回应:“等我拿到终身教授资格再说吧。”我还有另外一个不错的技巧,就是明确地拒绝,但拒绝的理由则模糊处理。这样做的关键是避免给请求人提供机会,来否定你具体的拒绝理由。另外,我们的时间有限,因而会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这也使得我们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

    笔者按: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 深度工作

  •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 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过滤发件人:如对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邮箱地址,或增加发件人获取邮箱地址的步骤。
    • 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
      流程导向:指出当前处于哪一个步骤,强调接下来的步骤。
    • 不要回复
      少发邮件,忽略那么难以处理的邮件。
正文完
 0
管理员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管理员 于2022-07-23发表,共计6887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 CC-4.0 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